English

生活水平提高 身体素质下降

1998-07-04 来源:光明日报 部分大学生身体素质堪忧 我有话说

营养够了,热量足了,身体素质却下降了

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”。现在的大学生身体素质咋样?日前,石家庄市某高校公共体育教育部与校医院联手,抽样调查了1000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。

此次调查分为形态、机能和素质三项测试。从形态测试看,大学生身体发育、营养及健康状况与八十年代末的一次调查相比有较大改善。营养不良中度以下(包括不良重度和不良极重度)仅占4.6%,“豆芽菜”形态体型减少了5个百分点,但“胖墩”体型上升了6个百分点。

机能测试分为每搏功和肺活量测试两大指标。每搏功是受试者定量负荷时心脏每收缩一次做功的数量,能较客观地反映心脏功能及动态机能。在三分钟上下台阶、1分钟即刻脉搏测试数据中,接近1/3的男生摄氧量低于59.2毫升/千分/分;半数的女生肺活量低于2900毫升。

最后一项是素质测试,包括速度、力量及柔韧性。对照《国家体育锻炼标准》,被测大学生三项素质均值得分较低,男生全部及格,但优秀率仅达7%,女生一项及格,两项不及格。

另外一所大学体育教研室提供的一份1991—1997年全校学生体育达标成绩显示:优秀率从16.2%降至8%,及格率一直在42.8%至52.16%之间徘徊,新生体育不合格率较高,97级男生为26.6%,女生达43.31%。

如果说两所学校的调查说服力还不够的话,前不久,河北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公布了1995年河北省学生体质健康基本情况。这项调查涉及到原河北师大、河北师院、河北医学院、河北工大、河北理工学院等高校。调查表明,1995年与1991年相比,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明显提高,但身体机能(肺活量)、素质(速度、耐力、力量)均有所下降。

全国也一样。1996年,有关部门对30多所国内一流大学的7万多名新生进行体质测试,结果有50%的人身体素质水平偏低;1995年,清华大学对考入该校的全国各省市高考前十名的117名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,有63%的学生不及格,与他们的其他学科成绩极不相称。

一位大学体育教师说:现在的大学生,营养够了,热量足了,身体素质却下降了。

事出有因

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第一原因是家庭教育。调查表明,独生子女每天干家务劳动的时间只有11.32分钟,80%的家长将体育锻炼看成苦和累的附加。时下的大学生中,半数以上是独生子女,由于家庭教育的影响,多数大学生对体力劳动不感兴趣,对体育锻炼缺乏主动。

“应试教育”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。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使得体育课始终是“副课”。虽然国家教委作出了中小学必须保证每天一小时锻炼的规定,但实际上,一些学校除能保证“两课两操”外,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通常被“挤、占、挪”,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,学生课业负担愈发加重,不少学校连体育课也不能保证,造成了学生在高中阶段这一增强体质的黄金时期锻炼的“空白”,导致大学生(尤其是新生)身体素质水平普遍偏低。

另外,大学体育基本停留在基础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延续上,过分偏重有限的室外教学,对大学生确立体育锻炼的观念缺乏教育,只满足于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,以至大学两年的体育课一结束,大学生很少能自觉地走向操场。

背景并非全部原因。大学生自身也难辞其咎。某高校出台严格的早操制度,居然一石激起千层浪。有人说,我作息时间与众不同,为什么硬要逼着我改变?也有人说,我一年四季从不锻炼,但我注意保养也没有“娇袭一身之病”;还有人说,我要考研,争分夺妙,岂可浪费大好读书时光去“早操”?一些大学生生活不规律,不良嗜好多,营养卫生观念不强。

“体者,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”

市场经济的竞争,就业压力的加大,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其实并没有减轻多少,而且除了专业知识得投入大量精力学习外,外语得学、计算机得学、社会实践得做,人际交往能力得培养,书本知识、社会知识,都需要大学生努力去学,而这一切的投入,都要以身体素质为基础。身体素质只依赖于自然的生理机能,而得不到后天有意的维护、滋养,体质下降也就难免了。

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可取,而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大学生同样是不合格人才,家庭、学校、学生都应该认识到这一点。纠正家庭教育、基础教育、学生观念的失误自不必说,高校应该主动行动起来,加强体质教育的改革,加强对学生锻炼的约束和监督,把大学生体质教育引入课堂,把营养卫生课、医学保健课引入非医学课堂,让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。

80年前,毛泽东同志在《体育之研究》一文中提出:“体者,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。”明确了体育的先行地位;80年后,面对新世纪,我们又怎能让提高青少年体质成为空谈?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